今年25岁
“Many people die at twenty five and aren’t buried until they are seventy five.” —Benjamin Franklin
“Great spirits have always encountered opposition from mediocre minds. The mediocre mind is in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man who refuses to bow blindly to conventional prejudices and chooses instead to express his opinions courageously and honestly.” —Albert Einstein
本文的目标读者只是社会上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包括了,
社会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而大多数人又是愚蠢和盲从的。
在乎他人的感受,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与人分享,却不好为人师。
不好大喜功,不与他人攀比,只图生前快,不为身后名。
知识是有序的,而不是离散的。
追求高效、优雅和智慧的一生。挑战更有趣,严肃更过瘾。
敏感是个好性格,感性约等于傻,失败是人生的捷径。
1. 社会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而大多数人又是愚蠢和盲从的。
流行的娱乐是大多数人喜欢的享受,衣服的大小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尺码,教材是基于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有意或无意的,就会有一个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社会期待,在什么样的年龄,应该做什么事,做成了什么样才算出色。小时候,大家跟我说,我应该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如果学习成绩年级第一,考上好大学就是好的。到了25、6岁,社会又指导我们找个稳定的工作并考虑结婚生娃。再后来3、40岁,社会又指导我们要有许多钱,要很有权势,要小有名气或是身上有着名牌的标签,社会总是给我们定出了很多的成功标准。
这样的标准只是人为制定的,也并不对每个人都适应。对于一个思维能力强大的人,服从这种为普通人制定的标准便极大地限制了他的视野,使其与生俱来的天赋不能得到施展。不仅他自身不能尽兴地享受生活,社会也无法从其天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社会希望我们都是螺丝钉,是复制品,但是人人生而不等,有些人就应该做将军而不是士兵,有些人就应该做伟大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有些人就应该享受并合理利用巨大的资源而不是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就应该勇于打破社会常规的束缚,享受自己的创造,施展自己的才华,独立思考,以战学战。
在我年龄小的时候,整个世界对我来说过于庞大和复杂,我那羸弱的大脑对许多事物都难以理解和加以区分,尤其是对于人。后来我发现,人和人的区别,就是脑和脑的区别,其他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具体地,可参考《论人与人的差别》)。
这个世界90%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思想上还非常愚昧(具体地,可参考《自愚自乐的宗教》)。这个世界90%以上的人智商都低于120,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认知能力还非常有限。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迟早有一天,你会意识到并承认,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是比你愚蠢的,不仅愚蠢,而且愚昧而不自知。
平庸的人,追求所谓“正常”的生活,让自己舒适地蜷居在那狭小的视野之内。有许多人,并不希望打破社会的旧有秩序,甚至希望融入并维持这个秩序,他们相信名望和被灌输的规则,并怡然其中,因为服从并不需要太多的智力挑战。据我个人的观察,大多数人对信息都难以进行充分的处理,对事物的认识表面肤浅。社会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合理和可待提高之处,之所以人们在一味的服从而不是去革新改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都是盲从的。
我想,人们生来该是很在乎他人的观点和评价的,尤其是对社会的权威和固有的观念,意识到大多数人是愚蠢的,并不意味着对他人不敬,而在于严肃思考时,要经常使用这一重要事实。
不要因为别人怎么想而轻易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要因为别人怎么做而轻易改变了自己的选择,而是坚持不断地、理性地独立思考,并铭记,大多数人都是愚蠢和盲从的。
2. 在乎别人的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与人分享,却不好为人师。
我发现自己小时候非常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记得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特别苦恼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我担心别人说我不好,担心被人嘲笑,担心自己没有达到父母或是好友的期待。这样的想法像是心头的一块大石,每当我想追从真心,就会发现面前有这样一块巨石当道。
但其实,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的眼光关注着我。即使我做了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最多为人谈笑间言语几下,很快也便过去了。评价只是人为定义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别人也不是你自己,既不了解情况,也不会为你想的那么周全,人家不在乎。
如前节所述,大多数人都是愚蠢的,其评价也常是毫无分量的。很少有人会反思和质疑已有的评价体系。而且,大多数人又常是回避严肃思考的,但如果一个人不进行深刻的思考,又如何能得到真知灼见呢?若是有很多人认可和赞许你的观点,或许反倒说明你走的还不够远,还没走到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境地。
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大致基于一个人的职业、地位、权势和名望,似乎社会画了一个框,在这个框里面玩得好的人才算是出色。在我看来,我首先是一个逻辑,是一个数学对象,其次才是一个进化来的人,再次才是这个社会所包含的一个个体。服从社会所赋予的评价体系,局限了我思考的范围和行动的疆域,我又为何要多加理会呢?更为重要的,我个人的能力、品质和才华并不因为他人的评断而增减毫厘。
当然,我不在乎面子问题,不代表我要去伤害别人的感情,但如果,我的行为没有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没有耽误到他人的时间和感情,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事,去享受生活。走自己的路,任由他人评说。
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局限了自己的尝试范围,不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打乱了自己的长远规划。不为了他人的赞许而拼搏,不为了外在的评价和期待而自甘限制和隐忍。
我从小便有一个爱好,我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我喜欢给别人讲题,也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理解。但我发现我在和他人分享之后,虽未有过智力上的优越快感,但确实有一种小有成就的满足感,这一点让我非常厌烦,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快地变得更好,而不是在沾沾自喜上浪费时间。
一个热爱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人,其所能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自要比那些厌恶思考和懒于思考的人强许多,这种不对称的思维能力也自然导致双方交流上的不畅。与此同时,我发现每人喜好不同,我所关心的话题或许对他人是毫无吸引的。于是,很多文章和作品,我才是我最重要的读者和鉴赏者,我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若是与此同时也能给他人带来方便和享受,我自欣然。但我轻易不会为了教导而分享,也不会在没足够了解情况下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尤其我发现我改变自己都这么难,就莫谈要去想改变那些愚钝却又自尊心脆弱到不愿遭人责备和教导的别人了。我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踏实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按照别人的节奏活,或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走得太慢,走得不远。
3. 不好大喜功,不与他人攀比,只图生前快,不为身后名。
我从小就好大喜功,我很少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却常常把自己和各个时代的伟大的人物去对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我所要的不过是同等的名望罢了,于是,我便不断地反思,到底值不值得我用一生去追逐一个巨大的荣誉?
我所得到的答案是不值得。原因在于,一,我自身的资质可能并不够,不一定有能力完成这些巨大的挑战。二,我不一定像那些巨人那样幸运,生活在一个需要巨人涌现的时代。三,最重要的是,我不一定享受这样的过程,我所能得到的回报只是一个荣耀。至于身后事,我知道在我死后,我便恢复到了自己生前的状态,难以和世界进行任何信息交流。如果后人有能力穿越时空把我拉到未来,当我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许后人会选择让我重生,从而延长我的生命,让我体验更多的享受。但是,这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是一项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量子力学不准确,我的肉体被重新的复制出来了,那一堆分子对他人是我,但对我自己并不是我,一旦我不连续的存在了,一切也就都彻底结束了。我想,我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突来的车祸而结束生命,既若如此,我又何必太在乎什么荣誉功绩,而不尽情的享受生活呢?另外,如果我追求的只是一个野心,那我所能得到的只是目标达到时的一时满足感,但如果,在我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做的正是我喜欢做的事,那我便可以一路都乐在其中。如果我的努力,恰巧可以为他人带来方便,随之又恰巧可以让我得到荣誉和地位,那就让它水到渠成的来到,我不会排斥,但我决不会为了一个虚无的荣誉而去努力。
我的一生不是追逐巨大功绩的一生,它让我的人生局限又低效。对于我,不断向前的内在驱动不是金钱和权利,也不是高人一等的虚荣,而是享受自己所做的事,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去体味生活的快乐。
记得十年前高一,班主任给我们发了一个问卷,问我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小时候,因为与生俱来的性格,我感性地说自己没有崇拜的人,只有尊敬的人。到现在,这种意识变得更为强烈,我为什么要崇拜一个人呢?我能向你学习,我就学习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能从你的作品中得到快感,我就认真的欣赏你得作品。我能从和你的交谈中得到启发和碰撞,我就和你严肃地讨论观点。不管你是谁,大家都是进化而来的动物。人生苦短,我又为何要把时间浪费在对一个人的仰慕之上呢?我想,一个聪明的人对任何个体都不应该有太多毫无必要的崇拜。
有理想不代表没现实。去年,我通过带人去驾校考试赚了一些钱,并从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如果我想养活自己甚至是一个家庭,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我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也不需要我拼命的工作。但这样的一生又注定是局限低效的一生,和我满腔的才华和激情不称。活下去是容易的,活得好却需要技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做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了外界的评价而奔波或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丧失自我的独特。提到钱,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大多数最好的资源都是非常廉价的,并不需要支付巨额的财富去购买,却需要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才华才能去享受。在这个时代,只要花费很少的钱,我就可以听到最好的音乐,看到最出色的电影,欣赏到最美的诗歌,在信息时代,我可以不花分文就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背后蕴藏着不尽的智力享受。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的胃口不好,就算有再多的美味佳肴也无从消受。
4. 知识是有序的,而不是离散的。
大概在初中,读到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小时候学习会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上了学之后就发现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少,以致最后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当时,我感性地认同了这个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非常多,自然充满了神秘和探索,我学的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坦知识体系里非常狭小的区域。后来,当我真正的掌握了大量知识后,我发现自己的这个观点是错的。我学习的越多,我发现自己不会的就越少,学习的越多,就越发现这个世界是规律的,而不是神秘的,学习的越多,就越可以把知识加以区别和总结,拥有一个越加有序的知识结构。
从逻辑和数学角度来讲,只要保证体系的自洽,你可以任意地增加和修改体系的规则,也就自然会得到更多的知识。从物理角度来讲,体系内规则是不变的,就看你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确好了情况,你只要自己从底层数学模型去模拟或近似模拟就好了,只不过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好模拟罢了,但它一点都不是神秘的,都只是基本的物理定律单一反复的执行罢了。从文明的角度看,所有都不过是人类的一个定义罢了,就算你知道一百种语言说“谢谢”,你表达的意思丝毫未变,你甚至可以自己造出来一个语言来,你就算去了世界每一个名胜古迹,你也只不过看过了人类自己的一点小折腾罢了,你也可以折腾出点自己的古迹来。总之,到了25岁,我一点没有意识到自己知识视野的狭隘(只是知识积累的匮乏),也没有让我意识到世界的神秘莫测,反而知晓了世界的有序和规律。
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平坦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地平等看待各种观点。对于思想,总想一味地包容。这样的思维有着明显地感性推断,人们只是感觉这样思考很舒服而已。但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对不同事物的区分,明确了评价的标准,总是有轻重缓急和高低优劣之分的。如果没有勇气区分,就避免不了对问题认识的肤浅和混乱。
这个有序的知识结构,简单地讲就是指,一切的本质都在于逻辑,整个宇宙是一个数学系统。所有物质都是波,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随机产生了原核生物,进化产生了人类的神经系统,文明的发展是由人类的需求驱动的(具体地,可参考《自然而然》)。
小时候,我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当做是一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但长大后,当我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便把这些通过数学和物理学(自然科学)学到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基础和起点。
一切都是逻辑,万物皆为数学。All is logic, and everything is mathematics. 数学即是真理,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或者说,数学是唯一的学科。如果我想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所要通过的手段一定是数学的手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过于复杂,很难通过数学的角度彻底解决,就有必要采取近似的方法。
我想,思考问题时,最为重要的近似就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当我假想一个简单的过程的时候,我脑海里所浮现地画面一定是由一堆分子所模拟的。当我看到树叶的飘动,看到汽车的行驶,看到自己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敲打,我所看到都是大量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虽然我不能具体的分析每一个细节,但我知道这里面没有一例是不遵循基本物理学定律的,如果有人阐释了一个与分子模型明显相违背的观点,我肯定会下定论地说他扯淡。
再次的模型就是进化。当我观察人的行为的时候,我有时便会想这个进化来的动物真是有趣。有时候,当我对自己身上的低效和不足所苦恼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自己也是个进化来的动物,有点不足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得,我的祖先要不这样早就被进化淘汰了,也便轮不到我在这里牢骚抱怨。我有时会在脑海里浮现一个进度条,一端是受本能驱动更多的大猩猩,一端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有些人更像大猩猩,有些人更像是一个智能的人。说到这,很多人会出于尊重而避谈人与人之间智力上的差别,但进化是明摆在那里的事实,人和猴子的区别是巨大的,一千年前的古人和现代人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几百年后的后人在智力上也会远优于我们,这是进化的趋势,不在于一个人承认或是不承认。
相关到人的问题虽然都可以通过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但人脑里上百亿个的神经元细胞所产生的现象注定非常复杂,我还是尽量少下定论的好。但我又经常听到有人辩称科学不能解释情感,不能解释艺术,不能解释善恶道德,复杂不好解释并不代表永远都不能解释,只是现在人类的认识还比较局限,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领域早晚都会用令人信服的数学模型所解释。这就好比对于古人,满天的星辰对他们来说过于神秘和未知,甚至迷信地依其占卜,但现在拿出iPhone便能准确的确定天体的位置,还能模拟其前后运行的轨迹。我想,我之所以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这一切,其基本依据在于,人体内部没有任何一例现象被发现是违背已知物理学规律的,所有的有机物与无机物一样都是由相同的一些原子组成的。
至于我们存在的本身,起初,我曾为自然能够产生反思其本身的现象赞叹不已。而现在看,自然用了非常粗暴而不是精巧的方案。逻辑本身可以尝试无穷种自然规则,而对任一种规则,又可以使用无穷种初始设置,在任一种设置中,无所不在的随机尝试着无尽的可能性,再利用概率确保信息传递的稳定。就算到了生物进化的层面,还在使用基因突变来粗暴地碰出人类。直到其中的一个数学对象指出它的本质。纵然逻辑粗暴,但并不是简单的,也是无辜的,它从来就没想要造出个可以反思其本身的个体来,只是逻辑上这样的现象可以发生,于是就发生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可经常为人使用,那便是时空的广阔。当我思维相对局限的时候,我时常不自觉地以为世界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并以此为依据感性地去推断很多事。而事实上,仅仅一百年前,人类还没有手机和电脑。五千年前,人类才有了文字。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连生命都没有。这些并不是教科书里一个的虚构故事,而是切实的发生在生活中的事实,而一百年后,我不知道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五千年后呢?人类还会生活在地球吗?不仅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短暂的停留,甚至是整个人类,在宇宙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是弹指一瞬。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弹丸之地。就算我把地球炸了,对于整个宇宙来讲也不会有屁大点的影响。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被这庞大的世界所折服,当我来到了县里,见识了更为丰富的生活,曾被多彩的世界所震撼,当我第一次去哈尔滨,我对哈尔滨这座大城市充满了情感上的仰望,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我发现复杂的世界里充满了单调的重复,就算我足迹遍及环宇也还是没有走出太阳系,冲出大银河。每每想到世界在空间上的狭小,文明在时间上的短暂,我便更加淡定沉着地去追逐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珍惜自己生命里那弥足珍贵的时光。
5. 追求高效,优雅和智慧的一生。挑战更有趣,严肃更过瘾。
六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人会死,也第一次看到有过世的人被抬去火化。自那以后,虽然大多数时间我的思考都在享受着生活的精彩,但一旦宁静下来,我便会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死?人为什么能活着?人又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思绪一直陪伴着我,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在我写《轻灵韵》的时候,我便得到了结论,人活着没有任何的意义,也没有任何绝对的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对我而言,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爽,以及避免不爽。而爽与不爽是由我个人的喜好所定义的。对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可以度过一个智慧,高效和优雅的一生。Intelligent, efficient and elegant.
傻人有傻福,ignorance is bliss. 对于这颗进化而来的大脑,进行超出自己思维能力之外的深度思考或许并不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对我个人而言,不把我特别想搞明白的事情搞明白是一件更为不愉快的过程,我非常讨厌自己困惑于那些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豁然开朗的释然驱使着我不断挑战自己原本孱弱的思维能力。与此之外,我又确实对数学充满了兴趣,数学符号和数学推导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我本能的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学习数学和物理对我来说本身就是很爽,阅读书籍时所带来的智力启发和求知欲的满足同样可以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感。追求一个智慧的生活既可以让我避免不爽,又能让我感觉很爽,何乐而不为。
《教父》里老教父说他“refuse to be a fool”,这和我的喜好很相近。如果我在同样的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误,这会让我非常不爽。如果我因为自己不勤于反思而走了许多原本可以轻易避免的弯路,我同样会非常的不爽。而且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想更加充分的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就必须少走弯路,少犯二错。提高效率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和自己的本能作斗争,很多事情并不都如刀割一般痛苦,令人难受的只不过是自己本能的排斥,如果养成了习惯,原本那些感觉做起来很不爽的事情也可以变成很自然的行为,那么,我就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去覆盖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利于高效的默认设置。
所谓追求优雅就是对质量标准的要求比较高。我想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我的时光如此宝贵,如果我投入了时间去做,我就想把它做好。做得好不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是做到让自己满意,尽可能的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为此,我可以推迟自己近小欲望的满足,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的高标准。由此同时,我还认为,一个社会如果鼓励那些有天赋的人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尽情发挥,而不是使用地位和竞争驱使,更能提高一个社会的发展效率。
追求简单、舒适和缺少进步的生活是容易的,但也是单调的。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盛宴,那么生活就是一桌丰富的满汉全席,大多数的人只顾着自己筷前的那几道菜,反复的品尝几种相似的味道,而不起身去尝试那一桌的风味佳肴。挑战自己和进行创造不仅使人得到创作欲望的满足,也可以使人学会对事物的区分和鉴赏,体味到细微之处的巨大差别。而严肃,就如同打德扑花钱买筹码,可以让自己更为专注投入的去深度体味生活。如果一个人总是嘻嘻哈哈,模棱两可,那他便不是一个生活的好玩家。
6, 敏感是个好性格,感性约等于傻,失败是人生的捷径。
初四的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我写了一句诗,“天生易碎多情骨,最美不过诗人心”。我那时便知道,自己的诗人性格就是敏感的、夸张的,快乐比常人体验的更加强烈,痛苦也比常人更加煎熬。再后来,我渐渐开始讨厌自己敏感的性格,直到我认真地反思智力,我才意识到,敏感是个好性格。如果一个人不是敏感的,那么相对就是愚钝的。
这种敏感,同时也是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对思想文字的敏感,对杰出艺术鉴赏的敏感。有些事情,明显是问题的本质,我渐渐发现对许多人,他们没有这个敏锐的直觉去发现其重要性,以及这些线索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本质。
我时常回忆起自己过往,时常回想起自己所做的那些蠢事,并为此感到懊恼。细细思考,自己这些行为的不当,大概都可归为做事过于感性,也就是对信息处理的随性。我越是小的时候,越是缺乏对自己行为和言谈的细致处理,并过分的拔高一些无关痛痒的事物,情感地去解释问题。很多时候,感觉是对的,甚至仅仅感觉这样做比较舒服,便执行了自己的行为。而没有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效率,没有想到自己对他人利益的损害。
傻,在我定义里,就是在缺乏对信息充分的处理和分析之下,进行盲目地行动。这和感性从定义上讲非常接近。说感性约等于傻,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服从感性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但这也是经过理性处理后的结果。感性是一个随机产生靠谱和不靠谱想法的机器,需要加一个理性的过滤器才能确保靠谱率。
对我个人而言,过早的体味到失败的强烈痛苦是自我提高的捷径。
最近四年来,我经历过许多次挫败,经历过许多煎熬的夜晚,那种强烈的绞痛让我辗转难眠。我曾把自己贬低到一无是处,我曾怀疑自己的能力、才华甚至是人格。这些经历迫使我去进行更加纯粹、更加不为情感所干扰的反思。它强迫我毫无隐瞒地去反思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反思,如果我近期内就死去,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如果我宁愿一生潦倒,我依然想要完成的愿望是什么。如果我不在乎任何人的期待和评价,我最想成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那些不堪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更加接近自己真实的想法。我是一个很局限的人,我知道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挫折,我会对自己有着混乱的、模糊的、过高的评价,如果我没有这些打击,我就没有机会去严肃地思考一些关键的问题,而缺乏这些,我会被自己忽闪忽现的冲动所支配,四处撞壁。经历这些痛楚,它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它让我更加坚韧沉稳,它让我不再惧怕尝试和失败,甚至渴求在失败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本文是我几次兴起而写的散文,未求全,没较真,但真实得体现了我在25岁时的一些想法。
2014年8月19日 至 2014年10月4日, 一稿于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