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学习者的需求和苦恼
2.1.1 学习者的需求
学时痛苦少,解题速度快
学生的核心需求和前文所述的教学评价是一致的,也就是让学习过程从吃力费劲到娱乐有趣,让做题速度从有点印象到流畅娴熟。
作为学习者,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常有如下的需求:
- 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必备的技能列表
- 能够轻松的看懂听懂讲解
- 能够独立使用技能解决评价测试中的问题
- 能够便捷灵活的自测和复习,反复训练,扎实记牢
- 能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或激励措施
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评价测试。如果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就希望可以在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有更强的成就感,有更强烈的学习动力。
如果简而言之,可以认为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需求是:
清晰易懂,扎实掌握
如果学习者极度厌弃学习,没有提高自我的动机,也便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
2.1.2 学习过程的信息处理
这里直接给出学习内容的三个类型:
接受并记忆某个计算的初设,类似于给计算机输入程序,例如,定义一个变量或者提出某个概念
验证并记忆某个可以达到某个目的的计算过程,类似于计算机执行程序过程,例如,Dijkstra 算法
直接记忆某个计算的结果,例如,记住 $(e^x)’ = e^x$
为了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致要进行如下的信息处理过程:
解析信息。把学习材料进行特征解析,转化为熟悉的、可以理解的概念和算法,解析信息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模糊和卡顿,也容易产生疲惫。例如,如果在给出的材料噪音多信号少,就会增大解析的计算成本,从而提高疲惫感,降低解析的成功率。
执行计算。如果是图灵机级别的计算,其复杂程度与计算步骤数成正比。但是学习一般是要进行带着抽象的计算,也就是操作的对象是具有某些特征的类。在很多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迅速准确的找到正在讨论的特征,从而使得逻辑断链,理解模糊。这不仅与学习材料质量有关,也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本身抽象程度有关。
存留信息。这就是前文所述的长期记忆,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训练,可以更加扎实的记牢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决定了掌握程度。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假想一个通用的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
解析过程就是将影音信息进行多个层级的处理,并对关键的信息进行细致的识别分类,并将有关概念的区域唤起(提高其在搜索时的优先级别)
执行运算就是带有抽象信息的执行指令,由于抽象信息可能解析的不够准确或者细致,会造成在执行过程的报错或者逻辑断链
存留信息就是选择性的对有效信息进行整理留存,由于摄入的数据量巨大,AI需要对接触过的信息进行优先级和抽象级别的筛选整理,并对高价值的(通常是高频)信息进行更长久的留存。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者要理解人脑对记忆的工作原理,并符合记忆规律的进行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是一个注意力脆弱的计算实体,作为提供教学材料的老师,要谨慎处理每一帧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2.1.3 学习者的苦恼
学习过程中的痛苦
依据学习过程的信息处理,可能对学生造成苦恼之处,有如下几种情况:
解析上的模糊、卡顿、痛苦,也就是看不明白学习材料,不知道在说什么
一般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描述的过于抽象,缺乏实例,使得在理解上存在歧义,学生者不敢明确,自己理解的一个抽象结论,是否对于一类概念中的所有实例,都能适用,需要更多实例的验证,但又缺乏验证的数据。这种模糊,常常导致了,对于多数学习者,连基本学会可能性都不具备。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逻辑上的断链,推理上的过分简化,使得中间的推理过程出现不理解的跳跃,从而在学习者独立解题中,无法独立应对具象层面变化的新情景。
理解困难,步步是坎,学习过程不流畅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逻辑步骤,都需要学生使用自己的脑力,去理解,去计算,去记忆,每一个步骤对计算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又无法像 Big-O 那样去准确标注复杂度,但我们知道每一个步骤的复杂度是有区别,甚至是有类似 Big-O 那样的层级区别的。
例如,相比于读满是文字的书和观看遵循设计原则的视频,文字的样式缺失,使得对于重点内容,类别的区分,需要读者自行进行,而制作精良的视频,可以更加轻松的展示重点,用设计元素对内容加以区分,让学生更容易解析,降低计算量。
再例如,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存储一些辅助的中间信息,也就是需要很多的短时记忆,每一次存储和取出,都要消耗大脑的计算力,如果可以轻松的提取,那么学生的计算力就可以应用到更加关键之处,而不是消耗在具体运算中。
而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学习材料,常让学生有痛苦的经历,有种经受折磨的体验,生理上心跳加速,心理上自我否定,降低学习的信心,如果超越了某个极限,甚至可能放弃技能的训练。
记不扎实,学完就忘
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过程,一个复习过程。
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新鲜的概念和算法,如果学生想准确理解,常需要多个实例的反复,才能除去歧义,如果只是一个特例的具象理解,只能认为是单一具象实例的一次验证,而不是在抽象层面,通用规律的准确掌握;如果学生想内化和熟练掌握,同样需要实例的反复训练,提高对信号的反应速度,积累实例从而更轻松的捕捉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在学习中,记不扎实,可能因为实例不足,得到的只是模棱两可的粗糙理解,造成的学会假象;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刻意练习,导致的反应迟缓,不通顺流畅。
即使学习过程中,已经没有办法更加清晰,由于人记忆力的限制,必要的复习也是再所难免的,只不过更好的学习过程,需要复习的强度会更低。
为了达到清晰易懂,扎实掌握的目的,以上的困恼,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源自复杂度的增加,一种是学习效率的下降。一个对应着教学目标中的低痛苦值,一个对应着教学目标中的高学习效果。过多的痛苦不仅降低了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也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
对于复杂度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对抽象术语的解析困难,或者是对某一概念信号的刺激,无法激发出足够的近距信息;也可能出现在计算验证过程中,对特征的提取产生了歧义,难以明确;也可能是由于逻辑上的断链,使得验证无法继续;也可能是因为同一时段学习的知识量过大,积累了大量的计算痛苦。
对于效率的降低,可能是冗杂的噪音太多,不相关的信息太多,难以让人分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也可能,是同时学习的知识点很多,但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足够的训练和接触,从而只是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没有形成足够强健的神经连接,“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当面对测试时,提取困难或是无法提取,导致的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因为,缺乏中间测试,学生对抽象的理解和运算,出现了过分的近似,理解上有错误,从而使得测试难以通过。
复杂度使人痛苦,但不一定对每一个人是低效的,对于可以容忍粗糙学习材料又记忆力超群的学生,这种综合硬拔式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知识点内容,较之分割细致的学习材料来说,很可能更加高效。例如,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直接看教材做题,可能比听讲课更加高效。一个粗糙的教学材料,不能让人体会到有所推进的成就感,却时时让人有举步维艰的挫败感。
虽然粗糙的学习让人痛苦,优质的学习材料,有可能达到类似游戏一般的娱乐感觉,例如:
- 能看明白,学会一样新的知识,满足猎奇心态,提高学习自信
- 能过上题,获得成就感,感受到任务达成的喜悦,和能力提高的自信
- 通过辅助,或者更多实例,独立探索和归纳,得到规律的发现快乐
目标迷茫、进展模糊、评价混乱带来的痛苦
- 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学习缺乏目标,不知道哪些词汇是应该掌握的
- 不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对自己的技能评价混乱不堪,受到挫折,过分的夸张
- 学不会,听不懂,学习没有进展
- 做题的时候挫败感太强烈,不知所措
最重要的元素
- 词汇的元素化
- 解题优先,游戏化
- 评级,以及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