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常见的教学失误和原因
2.2.1 常见的教学失误
教学上的失误,和学生的苦恼是大体重叠的。
教学上的失误,可以是课程设计上的,也可以是具体知识点的课时设计上的。
对于课程设计,
课程上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点安排混乱随意,没有复杂度和抽象程度的逐步提高
多个知识点过早的进行综合性的讲授或训练,增加了学生解析和记忆负担,不够清晰专注
对知识点没有进行归纳区分,导致需要积累的词汇量过大,没有注意到检验和解决的复杂度区别
对于课时设计,尤其是在学生对教学材料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失误:
信息解析困难:出现了难以解析的新鲜或者不熟悉的术语,一般是由于信息过于或过早抽象表达导致的,使得学生感到指代不明,或缺乏实例积累的清晰度不高
逻辑存在断链:在对信息处理时,不能接纳其计算上的逻辑,一般是由于推导步骤过于简洁,或者是某个转换规则不为学生所知
解析计算量过大:没必要的信息量,也就是噪音过多,喧宾夺主;学生依旧能获得信息,但是需要分配计算力去分辨和抓取需要留存的信息;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讲与所考毫无关联,解题时,先验后验分布一致。
产生学会错觉:由于学生在解析和运算时,可能是在抽象程度较高的层面进行的粗糙处理,从而放松了很多限制,而测试材料对学生的要求更为具象和精细,使得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很精细的理解了,实际上离能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前文所述,也存在因验证不是独立解决产生的,教师觉得学生已经学会的错觉,以为一道特例的验证代表了通用技能的掌握,一道综合题的理顺意味着各知识小点的理解和掌握
不熟练或遗忘: 留存过程和熟练过程需要更多的复习和训练
娱乐性不足:学习过程枯燥痛苦,令人乏倦,没有想主动再次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2.2 教学者的直觉弱点
急功近利,导致的贪多嚼不烂
过分的抽象
基于想快速传授知识,教学者常常采用 抽象的语言,总结性的语言 来传授知识。抽象描述,简洁、美观、通用、精准,是教学者自己学习后的智力成果(但不是为了教学而加工)。教学者使用抽象,可能是觉得抽象传播的准确快速,觉得简单没水平。
作为教学者,进行抽象的表达和传递,可以减少表达量,如果学生对抽象术语熟悉,学生可以迅速和准确的获取信息,教学者也有把自己深刻理解、独到见解迅速传递的成就感,越是教学经验多的教学者,因为对知识理解的加深,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也就是不站在初学者的角度,避免抽象,而是在一个已经掌握者的角度,去描述知识。
使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是一件智力上偷懒的行为,在自己的脑海中,营造出一个实例,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不是一件容易产生歧义的事。但站在学生角度,逆着抽象去理解具象,就很容易带来模糊和歧义。
这种在缺乏实例支撑的初期 (Premature Abstraction),频繁的使用抽象术语进行描述,极大的增加了初学者解析信息的痛苦,产生挫败感。如果不加以一定的测试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模棱两可,产生学会错觉。做题的时候,还会遇到挫败。
过早的综合
基于想快速传授知识,教学者常常 过早进行综合性训练,而不是剥离的颗粒化训练 。这样的效果在于可以通过一两个题目的讲解,同时传递(而不是扎实的讲授)多个技能和知识点,期待学生可以硬拔提高,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太关心教学目标,即使教学效果是脆弱的,容易褪去的。教学者不使用简单的题目测试,或许是因为觉得太简单,体会不到训练简单题目的实际意义。
过多的特例
教学者缺乏通用性技巧的讲解。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着不可缩减的计算,也就是不总能抽象出一个样式,来缩减某些计算,只能通过直接的执行新鲜计算来完成,这也意味着验证和搜索的区别。对于一个通用性的题目,在没有信号刺激的前提下,为什么能够选择出某个对象而不是其他?也就是为什么可以迅速的搜索到恰当的实例?这也是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犯得错误。如果老师看过答案给学生讲,就是在验证这个实例的计算,而没有解释如何找到实例,在什么信号下采取什么样的操作可以在新的情境下提高搜索效率。如果老师不解释这个问题,可以说问题并不是被解决,而只是被验证。这个情形下,老师只是扮演了一个更细致答案的角色,或者略高级的拍照搜题软件。如果教学者不能抽象并传递更为通用的技能,而是经常讲解特例的题目,要么老师想把抽象和训练的责任交给了学生,要么就是觉得学生就应该采用题海战术积累大量的词汇,而题海战术可以理解为机器学习中的过度拟合,只能对少量训练数据提高准确率,但对于新的测试数据很可能会出现方差过大的问题。
过少的独立
可以视教学者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工具,教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式,而不是目的。最终检验教学效果的是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是否学生有过分近似的误解,是否有不太顺畅的理解。教学者缺乏以结果为导向的自我教学效果检验,依赖于容易产生学会假象的学生的主观判断,而不是通过大量测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去除歧义。如果在一对一的过程中,老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对学生的帮助过于多,处处降低问题的门槛,使得学生缺乏差一点就够得着的挑战,也有碍学生的技能的磨砺和提高。
总结
教学者直觉的弱点,大多可以归咎于:不站在初学者角度思考,想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 也就是使用一种“硬拔式教学”法,可以让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迅速提高,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高高的门槛,把他们拒之门外,使技能的掌握显得遥不可及,对解题的兴趣大大降低,甚至妄自菲薄,潜能受限。
凡此种种,是教学者缺乏智力加工的懒惰贪多,以及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急于展示从一个学成者角度得到的“高水平”结论。当出现问题时,常常又把责任推诿给学生天资不足或是懒散不用心。这些直觉上的错误,容易犯,但不容易察觉,更不容易更正。
那么,作为教学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
- 准备教学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作为初学者的痛苦,时时考虑如何降低解析痛苦
- 为了提高留存率,考虑到学生学会错觉以及记忆流畅程度,应当频繁的刻意测试
- 为了提高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可以考虑颗粒化知识点与控制测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