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片面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片面的世界观 读《我的世界观》后的一些可爱想法
今天是爱因斯坦130周年诞辰,我却不想写些歌功颂德的文字,我想写一些略带批评的文字,这样爱翁在天之灵才会得到告慰,质疑思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消失。
很久就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一个月前豆瓣网友自由以太鼓励我写下些文字,我便在闲暇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得到大家诚恳的批评。
文章的一开始,爱因斯坦就写下了片面的文字。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句话从本质上讲是很片面的。人作为一个实在的个体,其存在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人以任何方式做任何事都是没有正误之分的。
人不绝对为任何而生存,既不绝对为自己,也不绝对对他人。
爱因斯坦的结论只能说是一种相对的观察。我们的存在在于我们存在本身,人类通过肉体和思维的双重进化,为下一刻的存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想必爱因斯坦并未察觉此境,否则以一位科学家的缜密,他不会这样的表达。
进化的结果在于使得个体和整体可以存在下去。为了达到这样的结果,那就必须要为个体营造出一个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柱,同时也要为全体的利益所服务。
总的来说,人为别人生存的目的在于满足自我物质和情感上的某些需求,而这种需求的产生是使我们存在下去的逻辑基础。
“人们所努力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的都是可耻的。”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是很欠思考的。应该看到,人类的存在与继续发展便是基于这些简单的利益需求的,可能随着人生境界的提高,这些方向上的需求会变得淡薄,但决不意味着完全消失。这些财产、虚荣、奢侈为人类带来了生机与繁荣,也在继续为人类的进化而默默的奉献着。
每个人对世界的需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归根都是倾向于内心的情感满足的。由于在人类身上找不到绝对的价值,所以也便没有什么可鄙而言,只可能是一些行为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而另一些阻碍了进化罢了。
虽然爱因斯坦是个大才,但他终究也要受到思维广度的限制。他既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也并未向社会科学本质理论提出挑战,这必然导致他在诸多社会问题上产生错误认识。
爱因斯坦在政治上的很多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些甚至是幼稚的,这些想法往往仅是基于他内心高尚的道德约束和一种模糊的宗教情感。
其实爱因斯坦对政治生活的认识也是不断改变的。
这篇文章发表于1930年,而在1933年,“当纳粹对内的法西斯暴行和对外的战争叫嚣时,一向讲人道主义、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宽容、鼓吹绝对的和平主义、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的爱因斯坦,完全改变了态度,挺身而出,同这帮吃人的野兽进行殊死斗争。1933年7月20日他写给一位法国的青年的信就表明了这一转变。”(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选编说明)
对于这些政治观点,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结合实践本身,是很容易给出正确判断的。
总之,就像我先前在豆瓣上留言中所说的,爱因斯坦的这篇文章在本质上是缺乏智慧的,结构上也没有形成体系,在很多观点上有很明显的不足。
对于爱翁这样一位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物理学家,当我们去阅读他的文章时,同样要怀着怀疑的态度去读,怀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我们内心过度的崇敬蒙蔽了视线,才会产生出更加辉煌的文明。想想看,爱因斯坦不就正是这样的人吗?
我想,对爱因斯坦的祭奠,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真理”的升华。